不靠植物制造淀粉可能吗?有戏!9月24日,《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研人员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呈现这项研究的“前世今生”,讲述研究人员甘坐冷板凳、潜心科研攻关的故事,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与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
2021-11-21 00:00
福建省省级科技特派员(左)在光泽县指导农户栽种中药材。陈可 摄福建省省级科技特派员(左三)在一家生物农药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廖学仁 摄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市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年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就在习近平同志同南平当地的一次对话中扎下了根。那次,地方汇报了三件事,一个是搞“科特派”,一个是推第一书记制度,再一个是流通助理。“这
2021-11-21 00:00
舱门缓缓开启,一缕来自地球的清新空气扑面而至。 “你们好,欢迎回家!”舱门口,三位航天员最先看到的,是冯毅那张灿烂的笑脸。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冯毅就是返回舱“开舱手”,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看到的第一个人。在航天搜救领域,开舱绝对是个技术活儿,不仅要求全面掌握开舱技术,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返回舱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与大气发生摩擦,外壳产生高温,导致舱内气压和舱外气压不
2021-11-21 00:00
秋日的春城云南昆明,滇池宝丰湿地草碧波明,鱼翔浅底,鹭鸟翩飞;北郊的昆明植物园“扶荔宫”里,氤氲白雾中,兰科奇花斗艳争芳;西郊眠山的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恒河猴、红面猴、树鼩在枝上嬉闹跳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10月11日至15日在这里举行。世界眼光聚焦中国,也由此认识保护生物多样的中国行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邢路扬
2021-11-21 00:00
李成制作抢修任务所需零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谁见证火箭发射的次数最多?”“李成。”李成,甘肃武威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机械修理高级技师。1989年3月参加工作以来,李成已先后参与了100多发火箭的临射应急保障工作和塔架射后恢复任务,全程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重大任务的保障工作。“老李就是‘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再难的任务,我们心里都有底。”保障分队队员李涛的话,道出了分队所有人的
2021-11-21 00:00
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启程奔赴中国空间站,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凝结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九院”)等十余家单位科研人员的拼搏奉献。从骨干老将到航天新兵,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智慧和汗水为航天员“出差”保驾护航。航天九
2021-11-21 00:00
图为嫦娥五号月壤样品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技摄影工作联盟提供科研人员正在工作中。图片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技摄影工作联盟提供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首批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独立完成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李献华院士的话语中隐隐透着骄傲和自豪:“所有的研
2021-11-21 00:00
在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中有一位航天“新人”——叶光富他是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之一这是他首次进入太空执行任务出征那天在家乡四川成都叶光富的母亲刘绍林和姐姐叶亚丹早早等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巧合的是这天正好是他母亲的生日随着电视直播画面传来发射指令家里瞬间沸腾了起来母亲刘绍林既激动又紧张当指挥中心确认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时现场再次欢呼了起来刘绍林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我祝福他身体健健康康,一切顺利平
2021-11-21 00:00
在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中有一位航天“新人”——叶光富他是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之一这是他首次进入太空执行任务出征那天在家乡四川成都叶光富的母亲刘绍林和姐姐叶亚丹早早等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巧合的是这天正好是他母亲的生日随着电视直播画面传来发射指令家里瞬间沸腾了起来母亲刘绍林既激动又紧张当指挥中心确认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时现场再次欢呼了起来刘绍林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我祝福他身体健健康康,一切顺利平
2021-11-21 00:00
漫画策划:董佳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10月15日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翟志刚(右)、王亚平(中)和叶光富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金秋十月,中国人再征寰宇。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整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
2021-11-21 00:00
1998年,14名飞行员通过层层筛选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如今,23年过去了,在这14名航天员中有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他就是——江西省抚州市宜黄籍航天员邓清明。邓清明20多年来他坚持做一件事追一个梦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那一天,他庄严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一生。”这句誓言,是身为航天人坚
2021-11-21 00:00
师亚辉 记者 马爱平摄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师亚辉的绰号是“老枪”。“要攻关找‘老枪’。”“‘老枪’不仅技术水平高、善于攻关,还不服输。”这是同事们对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师亚辉的评价。近年来,这位“老枪”带领团队成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推动了遥感专业的技术进步,保证了航天任务的成功。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师亚辉被遴选为
2021-11-21 00:00
王笑冰,男,土家族,中共党员,广州局集团公司海口综合维修段海口综合维修车间信号工、高级技师。他从事铁路信号设备维护工作以来,实现了28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铁路工匠等荣誉。“人要成长,就要勇敢面对困难,笑对冰雪,像磨刀石一样不断打磨自己。”秋日的海南,天高气爽,在海口综合维修段一间教室里,全国劳动模范、“王笑冰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信号工王笑冰说。这句话后,藏着
2021-11-21 00:00
王曙群在航天设备科研生产现场工作。受访者供图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组成四舱(船)组合体。作为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正是出自王曙群的团队。王曙群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先后参与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型号航天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30多年来,他如同一颗“螺丝钉”,扎根在航天生
2021-11-21 00:00
金秋十月,中国人再征寰宇。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整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到,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面对首次挑战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三名
2021-11-21 00:00
金秋十月,中国人再征寰宇。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整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到,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面对首次挑战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三名
2021-11-21 00:00
金秋十月,中国人再征寰宇。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整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到,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面对首次挑战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三名
2021-11-21 00:00
2021-11-21 00:00
赵东元教授(右)在实验室。成钊 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研究多孔材料多年,他养成了一种职业病——但凡看到什么材料,都想把它打成孔。各种“异想天开”,也成为他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源泉。11月3日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李伟教授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
2021-11-21 00:00
王大中院士 清华大学供图“科研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但是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我个人体会,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2020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大中院士领导清华大学核能研究团队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为主要学术理念,走出了中国以固有安
2021-11-21 00:00
Copyright © 2012-2020 www.gj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市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2087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73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1号 联系电话:0813-3315672 川公网安备 51030302000020号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3315672 邮箱:gjrm1209@163.com 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专区 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技术支持:自贡融合传媒有限公司